在資安工程師的世界裡,敵人不只有勒索病毒、APT、釣魚信……
還有一種藏在辦公室抽屜、共用槽的恐怖怪物:
「ISMS 文件」。
如果把防火牆當作是鐵甲、EDR 當作神器,
那 ISMS(資訊安全管理系統)就是一本「葵花寶典」。
只不過這本就像尚未自宮前的無字天書,是厚到能壓死人的一疊政策、流程、紀錄表單。
在我們公司,以前的 ISMS 文件全都塞在一階「資訊安全政策」裡,
就像遊戲剛開服時,只有一張大地圖,任務全擠在告示板上。
但隨著法規和客戶審查壓力越來越大,高層突然下令:
「把整套 ISMS 補齊!」
於是,身為新手資安工程師的我,正式踏上了這條修煉之路。
於是我想知道,到底「補齊」要補什麼,就決定深入研究 ISMS。
結果一翻才發現,原來不止一階,還有二階、三階、四階……
瞬間就像誤觸彩蛋副本,越看越覺得自己等級不夠。
我一臉黑人問號:
「這是……啥?一階、二階、三階、四階文件?
感覺要打到王城才看得懂的東西?」
很快我就悟了: 這不是「讀完就懂」的文件,而是「看不懂才正常」的文件。
玩了一陣子後,我才發現文件其實分成四階,就像副本由大到小:
字太硬
條文滿滿「應、需、必須」,讀起來比武功祕笈還難懂。
看到「應實施風險評鑑」時,我腦袋浮現的不是方法,而是:「這是謎題嗎?提示呢?」
看不出關聯
文件寫「定期審核存取權限」,我一開始以為那是 HR 的工作,結果後來才懂:
它跟我每天查的 log 直接掛勾。
填表焦慮
《資產盤點表》、《風險評鑑表》一拿到就想 Alt+F4。
想像一下,要為每台電腦寫價值和威脅,半夜還在糾結:「這台舊筆電算高風險嗎?萬一被偷呢?」
補齊壓力
發現我們缺二、三、四階文件,感覺像被告知:
「副本還有三章沒解鎖,請玩家自行補劇情。」
寫太嚴 → 每天自己卡關;寫太鬆 → 稽核員直接秒殺。
到最後才懂,這些文件如果沒拿捏好,不是防護盾,反而會變成自己設下的陷阱。
先看大地圖,不要迷路
→ 把「P-D-C-A 循環」記熟:Plan=風險評鑑、Do=執行程序、Check=審核紀錄、Act=改善政策。
就像遊戲的循環任務系統,懂這個才不會迷路。
把文件對應到日常工作
→ 防火牆 Log 保留一年 → Annex A.12.4。
→ 開啟 MFA → Annex A.9.4。
→ 設定 EDR 事件回應 → 對應「事件處理程序」。
這樣一來,文件不再只是紙上談兵,而是你的日常任務手冊。
別一口氣硬啃
→ 文件太厚,像打大型副本,得拆章節慢慢推。
先從自己負責的區域開始,例如「網路安全」,推完再挑戰「人員安全」。
而且可以「回溯舊副本」:遇到新情境,反推回去補一個政策/程序,讓系統更完整。
第一次看 ISMS 文件,真的像掉進地獄副本。
但後來才懂:它不是要嚇死你,
而是提醒你:
資安不是只有裝備(工具),還要有規則(制度)和紀錄(證據)。
就像打遊戲不能只有手速,還要會看地圖;
同理,資安工程師不能只有防毒和弱掃,還要能看懂政策文件。
因為最後 Boss 不是駭客,而是——
稽核員(GM = Game Master,線上遊戲裡專門抓外掛、檢查你有沒有照規矩玩的管理員)。
準備迎來這篇系列,第一個假日..
這假日還要回老家,希望能夠可以完賽